最炫广场舞能减重吗?

  2000年之后,广场舞风靡全国,它并非现代社区的必然产物,但是为什么会这么火呢?

  关于中国特色广场舞的起源,有些学者认为与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陕北的新秧歌运动有关。集体文化不断强化的岁月,适应这种特性的舞蹈深深扎下了根,以忠字舞的形式达到巅峰。

  不过,这并不能解释广场舞产生的时间。1979年的除夕夜,央视春节联晚会第一次出现了交谊舞。这一举动,引发了交际舞热情,曾经风靡各个城市的交际舞再次成为时髦的代表,持续到2000年之前。

  而现在,广场舞已经取代了交际舞的地位。这些现象无法用舞蹈文化简单归纳,背后有着更多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因素让伴着《最炫民族风》翩翩起舞的中老年爱好者们,占据了晚间的广场?

  与年轻人相比,中老年人不熟悉互联网,难以在虚拟的公共空间寻得补偿。他们有强烈的社交欲望,却只拥有数量有限的社交途径。

  普遍的广场舞调查中,女性的比例都在85%以上。受传统意识影响,在中国,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中老年女性,不习惯于社会活动,酒席、丧葬、礼宴多由男性参加。一旦传统的邻里关系、血缘关系在城镇化过程中减弱,她们的交往渠道更是迅速减少。

  城镇中老年社交资源的稀缺,与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形成对比,造成社区内的紧张。此时,哪个项目可以适应这庞一大人群的需求?

  他们另辟蹊径,发展出成本低廉,灵活易学,集体参与,立足于中国社区的市民体育形式———广场舞。

  广场舞的参与者中,中老年的比例远大于青少年,40岁以上参与者超过80%。这部分人群社会地位稳定,竞争压力小,相对于青壮年有更多的时间。

  现代健康观念的传播,不断激发着他们的运动需求,但体育场地的供给却堪称贫弱。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全国范围内的社区增添了露天体育设施。即使如此,《“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中,预期2015中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也仅1.5平方米——是2013年美国的1/16,日本的1/19。

  场地的供应紧张,造成使用体育设施的费用、时间成本增加,而标准场地开放率低,也缩小了可选择体育项目的范围。

  同时,中国不断的城镇化进程增加了流入城市的人口数量。在社会结构、组织方式的转型中,随城镇发展而出现的城镇生活方式也不断强化。

  生活方式的改变自然包括了休闲锻炼的方式。但是,没有一蹴而就的事。代表着现代社区锻炼形式的健身房,在中国一直数量不足,甚至在2011年还出现了数量下滑。

  但是,广场舞非常契合于中老年社交需要,又不必大规模改造社区体育场地。只不过,广场数量有限,要么饱和,要么距离太远,很快“大妈”们从广场蔓延到空地,在逼仄紧邻的中国社区扎下了根。

  舞者在展现自我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信。在跳广场舞时,一个人所处的位置能体现出其心理特征。通常在后面位置的一般是初学者或者不自信的人,随着熟练程度以及自信心的不断提高,其所处位置也就不断靠前。站在两侧的人相对较随意,可以随时进出。站在第一排的人有领舞作用,一般是舞蹈动作较熟练和比较自信的人,其自我认同感最强。此外,每个人都有被别人认可的心理需求。广场舞至少有三个及以上的人参与,舞者面对观众表演,既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又能满足内心渴望被别人认可的需求。

  大多数广场舞的表演内容是热情欢快的,用舞蹈术语讲就是情绪舞。跳舞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优雅的舞曲音乐和舞姿上,由于注意力的转移,就能使大脑的思维转移到音乐与舞蹈动作之中,使舞者内在的情感得以宣泄,进而消除紧张情绪和缓解压力,消除疲劳,陶冶情操,感受欢快的音乐,有助于缓解负面情绪,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跳广场舞是一种运动,它可以最快、最有效地达到减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的目的。这是令中老年妇女着迷的另一个原因。经常跳广场舞还可以改善心肺功能,促进消化,加速新陈代谢,消除疲劳和精神紧张,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

  广场舞练习对形体、姿态、健康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经常参加可加强形体训练,提高人体的协调能力,锻炼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增强骨密度。

  亮亮觉得,广场舞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喜闻乐见、自娱自乐的好形式。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锻炼了群众的身体。但与此同时,也对公共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只要在不妨碍其他人正常生活的条件下,广场舞可真算得上是全动的另一个阶梯啊。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最炫广场舞能减重吗?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