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厢人人关注亚健康那厢免费测试乏人问

  目前,上海新闻战线正在全面启动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连日来,一大批新闻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企业工厂、科研院所、社区里弄“接地气”、“抓活鱼”,感受火热生活,反映民情民意。

  本报今起陆续推出 “晚报调查”和“记者在现场”两个栏目,通过深入细致的一线采访,扎实可感的民生调查,更真实地了解国情、市情、民情,看百姓的身边事,解百姓的烦心事,说百姓的心里话。

  身体有没有缺钙?骨密度、血管硬度如何?这些常规体检都不会涉及的内容,在体质监测指导中心都可以测试,而且全免费。浦东新区体质监测指导中心在全市属硬件最“硬”,今年新引进的四套设备“一眼”就能挑出“亚健康”信息,并度身定制食疗及运动建议报告。但是,这样的好事却乏人问津。浦东体质监测中心年接待人数不足2000名,全市目前共建有80个社区市民健康体质监测站,有些甚至因为没有人气被迫关闭。

  何谓“体质测试“?昨天,记者来到位于源深体育中心西侧一楼的浦东体质监测中心一探究竟。进门后只见大大小小10多台监测仪器靠墙摆了一圈,全套做下来要半个小时。

  在专业医生的带领下,记者站上那些名目复杂的机器。量身高、测体重,查肺活量……一开始感觉颇像“体检”,接下来就像锻炼身体了。闭眼单足站立测试仪,顾名思义是测平衡能力。前半分钟记者还轻松自如,之后觉得腿越来越酸。虽然最终坚持了100秒,达到“优秀“,但却感觉头晕目眩。

  记者又进行了背力、坐位体前屈、握力、纵跳、选择反应、一分钟仰卧等,已经有点气喘吁吁了。最后一个 “爬楼梯”项目最累。工作人员摆了一个模拟台阶,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来回三分钟,完成后就像是一口气登上了七层楼。

  “体质监测全部用电脑测算,标准参照国家《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数据准确性很高。”浦东体质监测中心负责人张国莉说,受监测的市民,大多数体质状况不均衡,体质全优者极为罕见。

  “很多居民将体质监测和体检混为一谈。跑来一看,没有抽血,不是免费体检,转头就跑掉了。 ”张国莉无奈叹了口气。 “假如说体检是发现疾病,体质监测就是让你了解和评价身体机能和体能水平。人们普遍觉得这和健康无直接相关,但其实这些数据,会反映现在的、预示未来的健康状况。 ”

  据张国莉介绍,外间的监测仪简称“国民体质监测11项”,是每个社区市民健康体质监测站都配备的。 “握力”一项很容易被轻视,其实如果“手劲”持续变小,就是肌肉萎缩的预警信号,严重者老年后连拿勺的力气都没有。

  除了“必选项目”,每个区级监测中心还会针对中老年人的常见慢性病,增添一些高端仪器。记者在内间看到,浦东新区今年新增的是超声骨密度仪、动脉硬化检测仪、Monark839E功率自行车测试以及人体成分分析仪,设备价格近百万元。

  “我们发现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中有不少血管硬化、高血脂现象。最好每年检测两次。体质监测看重‘治未病’,就是预防、干预、及早提醒人们注意身体发出的警报。这些报警可通过科学运动和合理饮食来增强。 ”张国莉说。

  所有项目完成后,电子“成绩单”便自动生成。因为项目丰富,浦东新区最终给出的报告多达6页纸,分别为体质评定报告、血管机能评定报告、体成分评定报告、骨密度评定报告、综合评定报告、综合锻炼指导报告,记者的综合评分为72分,不少身体机能亮起了“黄灯”。“骨密度不高的人最适合跳绳晒太阳补钙,血管有阻塞的人最好多做柔韧练习……”除当场给出度身定制健康指导外,报告还包括“运动菜单”、营养建议和重点关注等。

  早在120年前,国外便有对市民体能、体质方面的综合考量,其初衷是为科学健身做指导依据,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体能,有选择地进行锻炼。我国则起步于10年前。 2004年前后,作为市体育局主推的便民利民项目,分布在上海各个区县约80个旨在免费为社区居民监测 “体质”、提供健康运动指导的 “市民健康体质监测站”应运而生。

  即使开在家门口,还有很多市民对此一无所知。在张江园区工作的徐先生坦言,体质监测站大多设在居委、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自己从不进去。不少体质监测站的工作时间为周一到周五,与白领工作时间冲突,也使得年轻人“无缘尝试”。

  老年人是否对免费测试趋之若鹜呢?答案也是未必。“国民体质监测11项”大部分测试项目更适合年轻人,如仰卧起坐、纵跳等项目都是39岁以下才可进行。除去量身高体重,适合老年人做的仅四五项而已。一位社区管理人员说,最早新鲜劲过去后,居民就觉得测了也“没意思”。

  其实仅台阶指数测试一项就 “很有意思”,它可直接反映检测者的心脏恢复能力,因为不会对测试者造成创伤,是心血管机能测试较为安全的一种,二级以上医院里都有。 “上医院检测 “台阶指数”需花费300元,其中60%要自费承担。浦东体质监测中心提供的超声骨密度测试、动脉硬化检查,在医院做检查更是价格不低,如果不是病情需要,正常人可能听都没听过。

  “好端端的,有些人可能懒得一年一次去体检,何况是体质监测。 ”张国莉说,“最重要的是,体质测试不在于查毛病,而是督促你锻炼。这一较超前理念还没有被大部分人接受。 ”

  记者之后探访静安、闵行、普陀、徐汇等区后发现,跟刚开始推广相比,体质监测已无人问津。有的监测站几年前就因各种原因关闭了。

  “遇冷的情况普遍存在,我们也做过相关调查。”运动医学博士张国莉是体质监测队伍中唯一的一位博士,她透露了社区监测站遭遇的三大尴尬。

  首先是场地。中心城区市民的保养健康意识比较强,但建一个体监站起码要100—200平方米,由于人气不旺,不少体监站已改为居民活动室,测试仪器仍然“靠边站”,沦为“摆设”。“体监站”搬家也很频繁,记者在搜索引擎键入“上海”、“体质监测站”等关键词共可查到6万余条信息,可真正标明各区镇街道监测站地址的网页却不多。除了浦东新区有一份比较完整详细的监测站地址一览表外,其他区镇街道即使有联络人和地址可能也早已变更,市民致电问询时很容易越问越 “迷糊”,搞得“一头雾水”没有了积极性。

  其次缺人才。翟丽娜是运动医学专业科班出身,班上从事体质监测对口工作的只有她一人。 “假如全民重视,那肯定会创造很多就业岗位,但现在会觉得选择医院康复科收入较高,也有前途。”翟丽娜说,可社区也暴露出专业人才的巨大缺口。翟丽娜说,“电脑生成的语言比较模式化,有没有专业人员解读,效果大相径庭。 “很多人看上去一点都不胖,但经过监测后居然脂肪偏高,专业人员会再对被测者的生活方式、心理状况、营养状况等进行了解、分析。针对体重超重者,甚至还有‘减肥计划’。但在社区,只能说有设备管理者,没有医生。 ”

  最后是没资金,筹建站点的设备大约在18万—20万元,这些钱基本从体彩中获得。但即使体育局免费“送上门”,之后的维修、保养、人员配备都落在街道。 “因为是专业设备,维修起来麻烦且贵,需要不断砸钱。 ”张国莉说。如果人气旺,很多街镇都愿意出资,但现在场面冷清,就变成“食之无用,弃之可惜的鸡肋”。

  “我曾去一个街道的体质监测站调研,发现只有保管仪器的人,却没有指导人员,这样即使免费检测,市民能得到的有效信息还是有限的。 ”早在2007年,民革成员彭加华就曾在政协“社情民意”中提出要让体质监测站发挥更大作用。

  “‘台阶测试仪’的正常测试值是54.2—71.4,我曾碰到一个市民的测试值为54.8,这意味着他的心脏功能有些偏弱的,但检测站工作人员在报告中的 ‘一般’一栏划了一下,这样的结果显然不能满意。 ”彭加华建议,在每个体质监测站内设一名医生有难度,是否可以同社区医院联网挂钩,通过健康档案对有疾病预兆的人员重点监护。 ”他建议,不妨统一制定方案和标准,将体质测试数据、要求与医疗测试的标准统一起来,作为中老年市民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单项体检的内容。

  目前上海市体育局已经开通“体质在线”网站,市民如有疑问,可对照自己的报告进行专项数据查询。由于大多数中老年人不上网,解读仍是问题。

  “市民在家门口的社区体质监测站拿到报告,也可以打电话,或是到我们这里来解读。 ”张国莉说,一般区级体质监测中心配备都较齐全。一般在各区县体育局的网站都会附下属体质监测站的信息,市民可直接前往,浦东体质监测中心也欢迎非浦东区域的市民前来测试。

  新区市民体质监测中心自从2009年年底开张以来,虽有社区组织和企业经常组织“单位专场”,但中心年接待人数仍不超过2000人,每年浪费的免费名额起码在3000名以上。目前该中心可针对年龄在20至69岁的人群进行体质监测,每周一、三、五和六开放,时间为上午9点到11点、下午1点半到4点半。由于每天接待能力有限,市民可通过电线预约。记者了解到,徐汇区还将“体质监测车”开进龙华庙会。

  据悉,今年年底,我国第三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即将出炉,届时体质监测数据将与全民建身相结合,把提高市民体质落到实处。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这厢人人关注亚健康那厢免费测试乏人问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