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智慧与中医养生:阴阳平衡以平为期

  《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意思是说,阴阳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是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有很多很大的道理在乎其中。凡医生治疗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也不外乎阴阳二字。

  阴阳学说作为一种方法论,广泛应用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主要是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用药。

  阐释形体结构与生理功能:根据事物阴阳属性既可分又可变的观点,中医学认为人体一切形质结构都可划分为相互对应的阴阳两部分,“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也就是“阴阳调和”。人体的物质基础属阴,而生理功能活动属阳,二者互相依存。生理活动以物质为基础,而生理活动的结果又不断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如果人体的阴阳不能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人的生命就会中止。就不同功能而言,推动、气化、兴奋、激发及制约寒凉等功能属于阳,滋润、濡养、宁静、抑制及制约温热等功能属于阴,

  阴阳学说还被中医学用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阴阳失衡所致。阴阳失调的表现形式很多,可归纳为阴或阳的偏盛偏衰,以及对另一方的累及等,这些可统称为“阴阳不和”。许多情况下,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正邪抗争,各有胜负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用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作以概括性的解释。

  阴阳互损指体内的正气,特别是阴液与阳气之间的病理关系,包括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阴阳互损体现了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阴阳互损的最终表现为“阴阳俱损”“阴阳两虚”。阴阳转化指阴阳失调所表现出的病理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就是说明这类病理情况。

  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学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对于疾病,无论其病情如何复杂多变,首先应该审别阴阳,可明确疾病的基本属性,是属阴证,抑或阳证,既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证型,又可以用阴阳来分析望、闻、问、切四诊。如望诊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闻诊声音洪亮者属阳,语声低微者属阴;脉象浮、数、洪大者属阳,沉、迟、细小者属阴等等。

  从证型来看,病位在表属阳,实证属阳,热证属阳;而病位在里属阴,虚证属阴,寒证属阴等。辨证之中,虽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其中阴阳是为总纲,其他六纲隶属于阴阳两纲。如此把握阴阳,才能执简驭繁,提纲挈领。

  在选择治疗原则和临床用药时,中医学也是以阴阳学说作为指导的,“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是中医治疗学的基本原则。如对于阳邪过盛所致的实热证,以热者寒之的原则用寒凉药物清热。对于阴盛所致的寒实证,则应以寒者热之的原则用温热药来祛寒。

  而对于阴虚所致的虚热证,要以滋阴药以补虚。对于阳虚引起的虚寒证,则要以温阳药以补阳。在阴阳两虚的情况下,那么就要阴阳两补了。总之,是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得以纠正,复归于协调平衡的健康状态。

  阴阳理论还可以用来概况药物的性味功效,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以寒、热、温、凉的药性(四气)而论,一般来说,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以辛、甘、酸、苦、咸的药味(五味)而言,酸、苦、咸者属阴,辛、甘、淡者属阳。以升、降、浮、沉得药用而讲,具有收敛、沉降作用者属阴,而具发散、升浮作用者属阳。在临床用药时,应当根据疾病的阴阳性质决定治疗原则,再根据药物的阴阳属性来决定用药。

  总之,治疗疾病,主要依据病证的阴阳盛衰确立治疗原则与方法,然后结婚药物的性能的阴阳属性选择用药,来纠正疾病过程的阴阳失调,从而达到“以平为期”治愈疾病之目的。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阴阳智慧与中医养生:阴阳平衡以平为期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