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谈养生经:每天走路1小时 养生还能解决春困

  国家级名中医,浙江省首批国医名师,浙江省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优秀带教导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陈意传承工作室导师,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副院长。

  眼前的国家级名中医、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副院长陈意教授,身板笔挺,很爱笑,思维敏捷,说线岁,依然保持着每周门诊六天的工作习惯。

  眼下正值初春时节,气温反复跳水,作为知名中医,陈意教授是怎么保养自己的呢?说起自己的养生经,他连连摆手:哪有什么养生经,就是四句话:精神调整、顺应四时、饮食有节、适当锻炼。

  “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这是东晋时期文学家嵇康的一句养生论,也是陈意教授非常认同的养生理念,简单来说,就是人的心情统帅一切。

  陈意教授的生活很规律,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7点开车出门,7点半到医院,吃个早饭开始工作。中午12点多下班,吃完中饭后会诊,下午到家就喝喝茶看看书。晚饭吃完7点一过,就出门走路,晚上8点回家再看会儿业务书籍或杂志论文,10点半必定上床睡觉,一觉到天亮。

  “我没什么嗜好,平时不炒股票、不看足球、不好烟酒,就连微信也不玩,听起来很落后了吧,微信麻烦,还特别耗精力。”在陈意教授看来,保持一个好的心情,就是最好的养生方法了。

  他曾受邀点评过不少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这些老人不同的出身、不同的文化水平、不同的兴趣爱好,但有一个共同点:心态平和,精神上很富足。

  “我不主张生命在于运动,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平衡。什么意思呢?就是平时不动的人要多动动,动得多的人要少动。”

  陈意教授自己有个每天走路的习惯:晚上7点一过就和老伴出门了,从古墩路的沿山河走到高庄,再走回来。周末就去植物园或老和山走路,每次一小时,走四五公里,到晚上8点回家。

  陈意教授还设计了一张寿元三角图--“最下方的横线意味着基因基础,中间的竖线指生命长度,也就是寿命,竖线的长短,靠的是左右两条直线在什么时候交汇,左边直线是物质,右边直线是精神,精神和物质如何兼顾调养,这对于生命的长度有决定性作用。”

  这个三角形,是矮矮的钝角三角形,还是尖尖的锐角三角形,就看我们自己是如何调养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了。

  陈意还说,要学会放下,学会姑息,这是大智慧。“总把事情放在心里,让自己受气,得不偿失,倒不如放下,反而会是种上进。”

  虽然春天气温总是反复跳水,但到底是逐渐暖起来了。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眼下不少人总觉得自己睡不够,白天很困,没有精神,哈欠常常一个接一个。

  为什么会春困?陈意教授说,春困缘于冬季气温低,人体血液循环慢,大脑的血液和氧气供应相对增多。春季则正好相反,气温回升,血液循环加快,大脑的血液和氧气供应相对减少引起,加上春天昼渐长,夜渐短,人们的睡眠时间相对减少,机体还一时无法适应,白天就有了困倦感。

  很多人觉得困了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去睡一觉,尤其是老年人,本就觉多。这个观点让陈意教授颇不认同。

  “睡觉要睡好‘子午觉’,子时指晚11点至凌晨1点,午时指中午11点至下午1点,子午觉的原则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也就是说,晚上11点之前要入睡,中午12点前后可以小憩,不过不要睡太久,半个小时就可以了。”

  陈意教授说,多睡只会让你越睡越困,运动才是最好的缓解春困办法。脑的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1/4,消除春困最好是多参加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打太极拳等锻炼,增加机体和脑部供氧,改善代谢功能,有助气血循环,缓解春困。

  他建议,不妨多做深呼吸,中医称之为“吐故纳新”,有助于给大脑提供充足的氧气,多舒展肢体,促进体内的阳气生发。

  A:该捂的还是要捂,不仅仅是躯干,更要注意脚的保暖。我在这个季节出门时,都会备一件外套,早晚穿,中午天气热的时候脱掉。

  A:吃春,首推春笋,它有“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的功效。不过胃肠疾病患者、肝硬化患者春笋要慎吃,偶尔尝尝鲜就可以了。另外还可以适当增些性平味甘的食物,如山药、大枣、白扁豆、枸杞、鲈鱼等,有助于健脾祛湿保脾胃。

  A:我一年四季都有用参煮水喝的习惯,前一天晚上,取6克西洋参和6克生晒参炖水,第二天一早起来空腹喝,每天一次,喝5天换一换。西洋参偏凉,生晒参偏温,两者药性中和,留下补性,可以补气。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名中医谈养生经:每天走路1小时 养生还能解决春困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