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饮食五行与食疗养生(第一课:理论依据) 养生源流 养生原则 五行学说 自然、人体与五行的关系 食物的滋味与内脏的关系 饮食益损 (介绍:颜色与人体内脏的关系) 养生的基本原则 春发:春天,万物生长,花木发芽,春暖花开,是万物升发的时节,由于寒气未尽,应早睡早起; 夏长:夏天,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果,长势旺盛。人们应晚睡早起,心态平静; 秋收:秋天,是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的时令。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应早睡早起,以保持神志的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冬藏:冬天,是生机潜伏,万物蜇藏的时令。此时,水寒成冰,大地龟裂,人们应早睡晚起。 五行学说 五行:水、木、金、火、土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生的含义: 木生火,是因为木性温暖,火隐伏其中,钻木而生火,所以木生火。 火生土,因为火灼热,所以能焚烧木,木被焚烧就变成灰烬,灰即 土,所以火生土。 土生金,是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依附着山,津润而生,聚土成 山,有山必有石,所以土生金。 金生水,是因为少阴之气(金气)温润流泽,金靠水生,销锻金也可 变为水,所以金生水。 水生木,是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所以水生木。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性相克的含义:五行之所以相克,是因为天地之性: 众胜寡,故水生火。精胜坚,故火胜金。刚胜柔,故金胜木。专胜散, 故木胜土。实胜虚,故土胜水。 食物的滋味与内脏的关系 食物的滋味:酸、甘(甜)、苦、辛(辣)、咸 食物滋味与内脏关系: 酸入肝、甘入脾、苦入心、辛入肺、咸入肾 《本草纲目》中关于五味与内脏的注释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肺苦气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五行与自然、人体的关系 饮食益损 《黄帝内经》、孙思邈的等的观点 《食忌》、《延命录》等的观点 养生源流 五谷为养,五果为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经气。 ——《黄帝内经 素问·脏器法时论》 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 ——孙思邈《千金方·食治篇》 原始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唐、宋时期 元朝和明、清时期 原始社会 我国的食疗历史悠久,要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原始社会。 原始人为了生存,在采集野生植物和捕获猎物的过程中,饥不择食,常常因误食某些有毒的动植物,而发生中毒、死亡现象。人们通过长时间无数次得尝试,逐渐认识到哪些植物可以充饥,哪些动植物可以治病,哪些动植物可导致中毒死亡。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原始人进一步把一些天然物产区别为食物、药物和毒物。 《山海经》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会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踏破青山,尝遍百草,虽遇毒而坚持不懈,终于发现有些食物不仅可以充饥食用,还能治病疗伤。这样初步积累了关于食物、药物和一些既可充饥又可治疗的动植物的知识。对古代食疗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标志着人类结束了饮血茹毛的原始状态。原始人学会了用火,变生食为熟食,提高了食物的质量,进入了烹调热食的新时期。到奴隶社会后,烹饪技术也逐渐形成。史料记载:早在商代,就有了烹调制药治病的方法。伊尹改革了烹饪器具,发明了羹和汤等食品。传说中医治病用的汤剂就是伊尹发明的。很多资料表明,药物的治疗是在食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祖们很重视药膳的防病和治病作用。药食同源是食疗的起始。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客观的需要,西周时期朝廷就有专职从事饮食调节工作的“食医”,独为侍候帝王;随时调配膳食,用蔬菜、水果、鸡、鸭、鱼、肉配以名贵滋补药材,制作各种美味佳肴,供帝王享用。“食医”的地位在“疾医”(内科医生)和“疡医”(外科医生)之上。可谓是世界上最早的营养调理师了。 春秋战国时期 成书的中医名著《皇帝内经》对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如《素问·脏器法时论》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经气。”。讨论了药疗与食疗对人体各有所长,互相配合,才能达到治疗的作用。 在《黄帝内经》中,记载着为数不多的内服方剂,10首中有6首位食疗方剂,说明了食疗法的重要性,也为后世的食疗理论和应用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实践的经验。 战国时期的医家都很重视食疗法,名医扁鹊曾经说过:“为医者,当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 秦汉时期 我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很多既是药物又是食物的品种。如:苡仁、枣、藕、山药、芡实、蜂蜜等,都被列为“轻身延年”的上品药。汉代名医张仲景的“扶正,祛邪”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而且在医学专著《伤寒论》中记载了临床上对米、药合用的丰富经验,创立了瓜蒂散、黄连阿胶汤、猪肤汤、百合鸡子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等食疗名方,促进了食疗的发展。 唐、宋时期 是我国食疗发展的重要阶段。唐代名医孙思邈撰写了《备急千金方》一书的第26卷“食治篇”是现存最早的药膳专著,其中详细介绍了食治理论和具有食疗作用的谷、肉、果、菜等食物154种。后来其弟子孟诜在《千金·食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补了食物和药物至241种,写成《补养方》一书,后又经孟诜的弟子张鼎改写成《食疗本草》,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膳、食疗专著,共收集记载了食物227种,分别介绍了食物的性能、效用、烹调方法及进食原则等。宋代政府令王怀隐等集体编写了《太平圣惠方》,其中“食治论”记载了28中疾病的药膳疗法。与此同时,陈直著的《养老奉亲书》着重论述了药膳治疗老年病,提倡老年人“若有疾患,且先选择食疗之法,审其疾状以食疗之。”全书记载药膳处方162首,使药膳有了新发展。 元朝和明清时期 元朝是药膳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御医忽思慧编写了药膳和营养专著《饮食正要》,书中记载药膳菜肴94种,抗衰老药膳处方29首,特别是谈到少数民族所常用的食物,不仅介绍了食物烹调和饮食的合理搭配,还阐述了膳食中加入各种性能的中药后,对人体机能和不同疾病的作用。是唐朝以来的一部较完整的营养专著。 明、清时期,药膳学又有了进一步发展。明代著名医药大师李时珍编纂的巨著《本草纲目》收载了众多药膳,仅治病充饥的药粥就达42种,药酒多达75种,将大量的食物正式列入药典。同时期有关药膳食疗的著作大量涌现,如明代卢和编的《食物本草》、鲍山的《野菜博录》,清代王士雄著的《随息居饮食谱》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食物的性能、功用、主治及膳食结构等作了具有实用价值的阐述。 据初步统计,从汉代到清末为止,有关药膳食疗方面的著作达300多部,现存可见的有16部。而散见于诊籍、医案、医话及其他著述中有关药膳食疗的内容举不胜举。 * 回首页 回主页 回首页 回首页 回首页 《内经》曰:“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长有天命。酸多伤脾,肉(月刍 )而唇揭;咸多伤心,血凝而色变;甘多伤肾,骨病而齿败;苦多伤肺,皮槁而毛落;辛多伤肝,筋急而爪枯。” 真人言:热食伤骨,冷食伤脏。热勿灼唇,冷勿痛齿。…饱食勿大语。大饮则血脉闭,大醉则神散。 春宜食辛,夏宜食酸,秋宜食苦,冬宜食咸。此皆助五脏,益血气,辟诸病。食酸咸甜苦不得过分。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如能不食此五脏,尤顺天理。燕不可食,入水为蛟。蛇所吞亦不宜杀之。饱食讫即卧,成病,背疼。 饮酒不宜多,多即吐,吐不佳。醉卧不可当风,亦不可用扇,皆损人。白蜜勿合李子同食,伤五内。醉不可强食,令人发痈疽,生疮。醉饱交接,小者令人面皯咳嗽,大则不幸伤绝脏脉,损命。 饮酒,热未解,勿以冷水洗面,令人面发疮。饮食勿沐发,沐发令人作头风。荞麦和猪肉食,不过三顿成热风。干脯勿置秫米瓮中,食之闭气。干脯火烧不动,出火始动,擘之筋缕相交者,食之患人或杀人。羊脾中有肉如珠子者,名羊悬筋,食之患癫痫。诸湿食不见形影者,食之成疰,腹胀。暴疾后不用饮酒,膈上变热。” 《食忌》云:“凡新病瘥,不可食生枣、羊肉、生菜,损颜色,终身不复,多致死,膈上热蒸。凡食热脂饼物,不用饮冷醋、浆水,善失声若咽。生葱白合蜜食害人,切忌。干脯得水自动,杀人。曝肉作脯不肯燥,勿食。羊肝勿合椒食,伤人心。胡菰合羊肉食之,发热。” 《延命录》曰:“饮以养阳,食以养阴。食宜常少,亦勿令虚。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冬则朝勿令虚,夏则夜勿令饱。饱食勿仰卧,成气痞。食后勿就寝,生百疾。 孙真人曰:“久饥不得饱食,饱食成癖病。饱食夜卧失覆,多霍乱死。时病新瘥,勿食生鱼,成痢不止。食生鱼勿食奶酪,变成虫。食兔肉勿食干姜,成霍乱。人食肉,不用取上头最肥者,必众人先目之食,食者变成结气及疰疠。凡食皆然。” 回首页 *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饮食五行与食疗养生第一课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