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详解ppt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五、防病保健 (一)预防暑热伤人 (二)“冬病夏治”保健 从小暑到立秋,即“三伏天”,对于一些每逢冬季发作的 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痹 证等阳虚证,是最佳的防治时机,称为“冬病夏治”。 第四节秋季养生 秋季,从立秋至立冬前,气候由热转寒,是阳气渐收, 阴气渐长,“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秋季养生,凡精神 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重在“收”字。 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忧,易生悲忧情结。秋高气爽,但草枯 叶落,花木凋零,易生凄凉、垂慕之感。所以秋季养生重要培养 乐观情绪。 一、情志调养 二、起居调养 秋季宜早卧早起,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早起,使肺气得以舒 展,且防收之太过。秋季不宜一下子着衣太多,即“秋冻”。 三、饮食调养 秋宜食酸味收敛补肺,且秋燥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 润肺为佳。 四、运动调养 秋季,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期。 五、防病保健 秋季是肠炎、痢疾、疟疾、“乙脑”等病的多发季节。 秋季总的气候特点是干燥,故常称之为“秋燥”,燥邪 伤人,容易耗人津液。 第五节冬季养生 冬三月,从立冬至立春前,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 季节。严寒凝野,朔风凛冽,阳气潜藏,阴气盛极, 草木凋零,蛰虫伏藏,用冬眠状态养精蓄锐。冬季 养生之道,应眼于一个“藏”字。 一、起居调养 冬季起居作息,要早睡晚起,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以利阳气潜藏,阴精积蓄。防寒保暖,也必须根据 “无扰乎阳”的养藏原则,做到恰如其分。 1、早睡晚起 2、头背宜暖 3、谨慎洗澡 4、热水泡脚 2.养生原则 平补阴阳,未病先防。 3.养生方法 (1)饮食调养 (2)药物调养 (3)精神调养 (4)环境起居调摄 (二)阴虚体质 阴虚体质是指由于濡养人体的阴液亏乏而以阴虚内热为 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1.体质特点 形体消瘦、瘦小,面色多潮红或颧红,常有灼热 感,手足心热,口燥咽干,唇红微干,心中时烦,多喜饮冷,便 干尿黄,不耐春夏,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数。若患病则 上述诸症更加明显,或伴干咳少痰,潮热盗汗(肺阴虚);或伴 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心阴虚);或伴腰酸背痛,眩晕耳鸣,男 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肾阴虚);或伴胁痛,视物昏花(肝阴虚)。 2.养生原则 滋养阴液。 3.养生方法 (1)饮食调养:饮食调养应遵扶阴潜阳的原则。 (2)药物调养:可采用“壮水之主,以治阳光”的方法,选用 滋阴清热、滋补肝肾之品,滋阴以制阳,使虚火降而阳归于阴。 (3)精神调养:此体质之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其精神 调养应遵循《内经》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之养神。 (4)环境起居调摄:此种人形多瘦小,而瘦人多火,常手足心热, 口咽干燥,畏热喜凉,冬寒易过,夏热难受,故在炎热的夏季应 注意避暑。 (5)节制性欲: (6)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方面,以调肝养肾为主。不要参加过 于激烈的运动,以免出汗过多,损伤阴液。 (三)阳虚体质 阳虚体质主要指因阳气不足而以形寒肢冷等虚寒现象为主要 特征的体质状态。 1.体质特点 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无华,恶寒喜暖,倦怠乏力, 手足不温,口淡唇白,喜热饮食,自汗,小便清长,大便溏薄, 舌质胖嫩,色淡苔白滑,脉弱或沉迟无力;性格内向,耐夏不 耐冬,易感受湿邪。 2.养生原则 温补阳气。 (l)饮食调养:阳虚者当壮其元阳,多食有温阳壮阳作用的食品。 (2)药物调养:可采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方法以扶阳抑阴。 (3)精神调养:阳气不足者精神上易出现悲哀的情绪。 (4)环境起居调摄:此种体质多形寒肢冷,喜暖怕凉,耐春夏不耐 秋冬,故阳虚体质者尤应重环境调摄,提高人体抵抗力。 (5)体育锻炼:中医认为“动则生阳”,阳虚体质之人宜每天进 行1-2次体育锻炼。 (四)气虚体质 气虚体质主要是指由于一身之气不足而致气息低弱、脏腑功 能状态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1、体质特点 全身疲乏无力,精神萎靡不振,少气懒言, 语言低微,自汗怕动,舌质淡而胖嫩,脉虚无力等。 2.养生原则 补气养气 3.养生方法 (1)饮食调养:这是补气的最重要方法。 (2)药物调养:气虚当补其气,忌苦寒克伐之品。 (3)精神调养:阳气不足者精神上易出现悲哀的情绪。 (4)环境起居调摄:气虚者由于卫阳不足,易于感受外邪, 应注意保暖,不可劳汗当风,不可过于劳作,以免更伤正气。 (5)体育锻炼:可选用较为柔缓的方式进行锻炼。 (五)血虚体质 血虚体质是指血液不足或濡养功能减退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1.体质特点 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心悸失眠,多梦, 头晕眼花,视物模糊,两目干涩,手足麻木,关节活动不利, 肌肤干燥、发痒,舌质淡,脉细无力。妇女月经量少、延期, 甚至经闭等。 2.养生原则 养血补血,兼以补气。 3.养生方法 (1)饮食调养:必须重视食物养生,以便尽快改变血虚体质的状态。 (2)药物调养:血虚之证,可配纵补气药物,可收补气生血之效。 (3)精神调养:血虚之人,时常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 不集中,故应振奋精神。 (4)环境起居调摄:谨防“久视伤血”、劳伤心血。 (5)体育锻炼:血虚之人应时常参加体育锻炼,但运动量不宜大。 (六)阳盛体质 阳盛体质指由于阳气旺盛而导致热象明显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1.体质特点 形体壮实,声高气粗,面赤时烦,喜凉怕热,口 渴喜冷饮,尿黄便结,小便热赤,大便熏臭为其特点。 2.养生原则 清热泻火,适当补阴 3.养生方法 (1)饮食调养:多用滋阴清淡之品,忌辛辣燥烈食物。 (2)药物调养:用寒凉药物制其阳热。 (3)精神修养:阳盛之人好动易怒,有意识控制自己。 (4)体育锻炼:运动量宜大,应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让体内有 余阳气尽快散发出去。 (七)血瘀体质 血瘀体质是指由于先天禀赋、后天损伤导致血行不畅或瘀血 内阻的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1.体质特点 平素面色晦滞,口唇色暗,肌肤甲错.常有出血 倾向,皮肤局部有瘀斑,舌质有瘀斑或瘀点,脉细涩或结代。 2.养生原则 活血化瘀。 3.养生方法 (1)饮食调养:可多吃活血养血的食品。 (2)药物调养:可选用活血养血之品。 (3)精神调养:血瘀体质之人常心烦、急躁、健忘或忧郁苦闷。 (4)环境起居调摄: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 (5)运动锻炼:此种体质之人应常常加强体育锻炼,多做有益于 心脏血脉的活动,各项活动以助气血运行为原则。 (八)痰湿体质 痰湿体质是指由于先天禀赋、过食肥甘等导致痰湿集聚, 以黏滞重浊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1.体质特点 平素身体肥胖,或嗜食肥甘,神倦嗜睡, 身重懒动,头重如裹,口中黏腻或便溏。或食量较大. 多汗,既畏热又怕冷,适应能力差。 2.养生原则 化痰除湿。 3.养生方法 (1)饮食调养:饮食上,切勿过饱,少食肥甘厚味以防生痰助湿, 可多食容易消化的软食,酒类也不宜多饮。 (2)药物调养:当用温药调理,但需防温热太过,水液受灼。 (3)精神调养:痰湿体质之人多性格温和,善于忍耐。 (4)环境起居调摄:不宜居住于潮湿环境。 (5)运动锻炼:痰湿体质之人,多形体肥胖,身重易倦,故应 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中小强度较长时间的全身运动较为适宜。 (九)气郁体质 气郁体质是指由于先天禀赋、精神刺激等导致气机郁滞, 以性格不稳、敏感脆弱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制状态。 1.体质特点 面色苍暗或萎黄,平素性情急躁易怒, 易于激动,或忧郁寡欢,胸闷不舒,时欲太息,舌淡红, 苔白,脉弦。 2、养生原则 理气解郁。 3.养生方法 (1)饮食调养:此类体质之人,宜多食能行气的食物。 (2)药物调养:药物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 (3)精神调养:此种体质之人性格内向,神情常处于抑郁状态, 应培养开朗乐观的性格。 (4)环境起居调摄:平时多参加户外活动及外出旅游。 (5)体育锻炼:此体质之人可通过大强度、大负荷的锻炼来鼓 动气血,疏发肝气。 第二章四季养生 四季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 的养生手段,保证人健康长寿的方法。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 的养生方法,是中国养生学的一大特色。 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暧,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 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 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 第一节 四季养生的原则 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二、春捂秋冻 春季,阳气初生而未盛,阴气始减而未衰。为防春寒,气 温骤降。此时,必须注意保暖、御寒,有如保护初生的幼芽,使 阳气不致受到伤害,逐渐得以强盛,这就是“春捂”的道理。 秋天,则是气候由热转寒的时候,阴气初生而未盛,阳气始减而 未衰,故不宜一下子添衣过多,以免妨碍阳气的收敛,此时若 能适当地接受一些冷空气的刺激,不但有利于肌表之致密和阳气 的潜藏,对人体的应激能力和耐寒能力也有所增强。 三、慎避虚邪 人体适应气候变化以保持正常生理活动的能力,毕竟有一定限 度。尤其在天气剧变,出现反常气候之时,更容易感邪发病。天 有所变,人有所应,特别在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 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气,是季节气候变化的转 折点,对人的新陈代谢也有一定影响。体弱多病的人往往在交节 时刻感到不适,或者发病甚至死亡。 第二节春季养生 春三月,从立春到立夏前,春归大地,阳气升发,冰雪消融, 蛰虫苏醒。自然界生机勃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季养生, 必须顺应春天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着眼于一个“生”字。 一、情志养生 春属木,与肝相应。肝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 故春季养生,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做到心胸开阔, 乐观愉快。而历代养生家则一致认为,在春光明媚,风和日丽, 鸟语花香的春天,应该踏青问柳,登山赏花,临溪戏水,行歌 舞风,陶冶性情,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春季的大自然相适应, 充满勃勃生气,以利春阳生发之机。 要求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在庭院或 场地信步慢行,克服情志上倦懒思眠的状态,以助生阳之气 升发。春天不宜顿去棉衣,主张“春捂”衣着宜“下厚上薄”, 既养阳又收阴。 二、起居调养 三、饮食调养 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而不宜 食酸收之味。 四、运动调养 到空气清新之处,形式不拘,尽量多活动,使春气升发 有序,阳气增长有路。 1、运动解春困强体更实惠 2、有氧运动别太激烈 3、办公室里多做头部按摩 4、伸个懒腰解春困 五、防病保健 初春,由寒转暖,温热毒邪开始活动,致病的微生物细菌、 病毒等,随之生长繁殖。预防措施: 一是讲卫生,除害虫,消灭传染源。 二是多开窗户,使室内空气流通。 三是加强保健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第三节夏季养生 夏三月,从立夏到立秋前,夏季烈日炎炎, 雨水充沛,万物竞长,日新月异,夏季养生 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养护阳气, 着眼于一个“长”字。 一、起居调养 夏季作息,宜晚睡早起 ,安排午睡 ,睡眠 时不宜当风;每天洗一次温水澡,天热多汗, 衣衫要勤洗勤换。 二、情志调养 夏属火,与心相应,心阳最为旺盛,夏日 炎炎,往往令人心烦,所以宁心为要。“心静 自然凉”,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精 神饱满,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兴趣,培养乐观 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三、饮食调养 夏季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饮食 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 四、运动调养 夏天运动锻炼,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 时进行,空气新鲜处,不宜做过分剧烈的运 动。锻炼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 广播操为好。 二、注意事项 (1)常用走窜性较强的药物,如麝香、冰片、细辛等制作的香袋、 香枕、香瓶,孕妇禁用。 (2)如发生过敏,出现疹块、喘息等症状,应立即停止应用。 (3)制作香袋、香枕、香瓶时,所用花木或药物不宜太杂,应用 时间过长应更换,以免达不到效果。 (4)花粉或某些气味芳香的药物有过敏史者慎用。 下篇 审因施养(养生方法的具体运用) 第一章 因人制宜 第一节 不同年龄养生 一、胎孕保健 胎孕保健是指从受孕至分娩这段时间,为促进胎儿智力和 体质的良好发育所采取的一系列有利于孕妇和胎儿身心健康 的保健措施。 (一)胎教 胎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胎教是指胎孕保健的全部内容; 狭义胎教是指孕妇在胎、孕、产全过程中,加强精神品 德的修养,怡情养性,为孕妇创造一个舒适愉快的环境与 心境,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促进胎儿的智力发育。 1、端心正坐 胎儿禀气纯正,有助于良好气质与性格特征的形成。 2、怡情养性 “宁静即是胎教”。要求孕妇遇事冷静,使心静于内,虑谧 于中,做到“无悲哀思虑惊动”(徐之才《逐月养胎法》), 不为七情所伤,摒弃孤独、忧伤和烦恼,始终保持稳定乐观 的情绪。 3、近美好、避邪恶 多接触美好的事物,使秀气入胎,回避淫邪、行凶、丑陋 等不良刺激。 4、及时的胎儿训练 (1)听觉训练 从妊娠的第13周开始 (2)抚摩动作训练 胎教是在胎儿神经系统形成过程中所采取的培育手段, 也是婴儿早期教育的发端。 (二)饮食调摄 孕早期(自受孕至妊娠3月),饮食宜少而精。 孕中期(妊娠4~7月),孕妇宜摄食富有蛋白质、钙、 磷的食品。 中晚期(妊娠8~10月),孕妇应多吃优质蛋白,注意 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的搭配食用,少吃盐和碱性食物,防 止水肿。 孕妇的饮食当以新鲜清淡、富有营养、易于消化、饥饱 适中为原则。 (三)谨慎起居 妇女怀孕以后,气血聚于冲任养胎,卫外功能低下, 易为外邪乘袭致病。 损常起于动作不慎。谨防碰撞腹部,避免接触铅、汞、 苯、砷等有害物质和放射线辐射,不宜经常往来于公共场所, 以防患传染病,导致伤胎或流产。 孕妇应保持二便通畅。 (四)劳逸适度 适当运动可促进孕妇和胎儿的血循环,有利于胎儿发育, 也有利于分娩顺利进行。 (五)讲卫生宽衣着 孕妇宜常洗澡,勤换衣裤,保持皮肤清洁,衣着宜轻松宽 大舒适,不要紧束胸部和腰部,以免影响气血运行和胎儿 发育。 (六)戒房事 妊娠早期和产前三个月尤应谨戒房事。 (七)审慎用药 妊娠期母体各系统都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果用 药不当,可能造成医源性疾病,还会损胎致畸,甚则引起 难产、流产。 三、青少年养生 青少年是指12岁至24岁这一阶段,又可分为青春发育期和 青年期。从12岁至18岁为青春发育期,从18岁至24岁为青年期。 (一)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二)青少年的保健要点 给予足够的营养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加强体格锻炼并充 分休息;根据心理精神上的特点,加强教育和指导,树立正确 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及时的进行生理卫 生教育。 (三)青少年的养生方法 (1)引导为主,环境为先: ①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②从积极方面启发他们的兴趣与爱 好,激发他们积极进取、刻苦奋斗的精神,培养良好的个性与 习惯;③注意净化青少年周围的环境,教他们慎重交友。④参 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培养集体主义思想,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 观和人生观;⑤教给孩子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1、心理养生指导 (2)加强自身修养,接触社会: ①加强思想意识的锻炼和修养;②参加社交活动,促进 人事关系的和谐;③增强法制观念;④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3)科学的性教育: ①正确理解青春期正常的生理变化,以解除性成熟造成的 紧张的心理。②充分了解两性关系中的行为规范,破除性神 秘感,知道与异性交往的礼节、态度和观念。③正确区别友 谊与恋爱的关系。 (4)培养坚强的性格: ①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②勇于接受挑战, 持之以恒,坚韧不拔,进而培养沉着、果断、勇敢的 积极心态。③享受成功的同时也品尝失败的滋味。 2.饮食调摄 (l)充足的营养。 (2)合理安排餐次及各餐的食量 3.健康教育 4.体育锻炼 四、中年养生 (一)中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中年是指从45- 60岁这段时期,在生 理上,中年开始由生命活动的巅峰转向稳 定和衰减,逐步缓慢向老化发展,中年后期脏腑 生理功能衰减明显,出现一系列功能衰退现象;同时各种突 发性疾病增多;心理成熟阶段,情绪多趋于稳定状态,但往往 心理压力大。 (二)中年人的保健要点 保持乐观向上精神状态,增添生活 乐趣,释放不良情绪,调节心理压力。 如果调理得当,就可保持旺盛的精力而防止 早衰、预防老年病,延年益寿。 (三)中年人的养生方法 1.保持健康心理 中年人特别要注意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要保持情绪平衡,避免精神过度紧张,要乐观豁 达,不要为琐事过分劳神。 2.注意劳逸结合 ⑴要避免长期过度劳累,量力而行,以智力的优势克服体力 上的不足;⑵积极参加适合自己的娱乐活动;⑶保证足够的 睡眠;⑷定期体检。 3.节制房事 4、合理膳食 ⑴注意控制总热量,避免肥胖。要严 格控制脂肪的摄入量,糖类不宜过多; ⑵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证充足的维生素和纤 维素的补充;⑶多进含钙丰富的牛奶、虾皮、海带等,以防 骨质疏松等症的发生;⑷要少盐,以免引起高血压和脑血管 疾病;⑸饮食要有节制,定时定量。 5.加强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可培养中年人的 坚强刚毅开朗的性格,又可解除脑力疲劳 和抑郁情绪,保持旺盛的工作精力和能 力,改善呼吸功能,增强心脏收缩力,加速血液 循环,强筋健骨,延缓衰老。 五、老年人养生 (一)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生理特点表现为脏腑气血精津等生理机能的自然衰退,机体 调控阴阳平衡的稳定性降低。生理、社会的原因又带来心理上 的变化,如失落感、忧郁感、遗弃感、孤独垂暮、多疑、烦躁 易怒等心理状态为常见现象;甚至产生性格变异,自我封闭意 识增强,表现为固执、刻板、保守和易猜疑等。 (二)老年人的保健要点 老年人的养生保健关键在于保持健康的生命状态,减少疾病, 延年益寿。 (三)老年人养生方法 1.运动养生 通过运动可以改善各种器官和系统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 推迟各器官的衰老过程。 (1)散步 (2)慢跑 (3)太极拳 具有较好的医疗、保健和抗衰老效果。 (4)气功 2.精神养生 进入老年期后性格会出现分化,表现为多种类型,主要有: ①成熟型: ②安乐型: ③装甲型: ④自我谴责型: 3.饮食养生 老年人的饮食调摄,应该营养丰富,适合老年生理特点。 (1)食宜多样 (2)食宜清淡 一则指少油腻,一则指少盐 (3)食宜少缓 (4)食宜温热熟软 4.保健灸养生 5.按摩养生 6.药物养生 7.娱乐养生 8.房事养生 9.起居养生 第四节 体质养生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不同的体质,采用相应的养生方法和 措施,纠正其体质上之偏,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这就叫体质 养生法。 体质是指人体禀赋于先天,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在其生长 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结构和功能上相对稳定的特征。 中医的体质概念与气质的区别: 所谓气质,是指人体在先后天因素影响下形成的精神面貌、 性格、行为等心理功能,即神的特征,而体质是形与神的综合 反映。因此,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但体质可以包括 气质,气质不等于体质。 一、体质类型 (一)体质学说与养生的关系 1、《内经》是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渊薮。 2、不良体质是发病的内因,体质决定着对某些致病因素的 易感性。 3、体质不是固定不变的,外界环境和发育条件,生活条件的 影响,都有可能使体质发生改变。 (二)体质差异形成的原因 1、先天因素 2、性别因素 3、年龄因素 4、精神因素 5、地理环境因素 6、饮食营养 (三)体质的分类 从临床角度提出体质分型,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授王琦的九分法: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 湿热质、淤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种基本类型。 二、体质养生方法 体质养生的方法内容主要有食物养生、药物养生、精神养生及 自然养生等。 (一)平和体质 平和体质是指人体阴阳平衡、气血充和、脏腑功能正常的 体质状态。 1.体质特点 身体强壮,胖瘦适度,或虽胖而不臃滞,虽瘦而有精神; 身体强健,面色润泽,双目有神,性格开朗,唇色红润,毛发 乌黑,精力充沛,胃纳良好,夜眠安和,二便调畅,舌质淡红, 舌苔薄白;对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不易感受外邪,即 使患病,往住可自愈或易于治愈。 10.疏经活络按摩法 (1)按摩肩颈部和头脸部: (2)按背腰部: (3)按上下肢: (4)按摩胸腹部: 四、按摩养生的注意事项 (一)按摩前的准备 1.身心放松 2.取穴准确 (二)按摩时的注意 1.用力恰当 2.循序渐进 3.应用介质 4.持之以恒 5.掌握时机 6.观察反应 (三)按摩后的注意 (四)按摩养生的禁忌 1.急性传染性疾病 2.急性炎症 3.某些慢性炎症 4.严重病症 第七章房事养生 房事养生,就是根据人体的生理特点和生命的规律, 采取健康的性行为,以防病保健,提高生活质量,从而 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第一节房事的生理作用 一、房事是人类正常生理需求 二、房事与阴阳之道 男女相互依存,正常的性生活可以调协体内的各种 生理功能,促进性激素的正常分泌,有利于防止衰老。 “男女居室,人之大伦,独阳不生,独阴不成, 人道有不可废者”。 第二节 房事与健康 一、适度和谐的房事有益健康 二、房事不节对健康的危害 (一)是指不节制,纵欲无度; (二)是指不懂房事宜忌: 1、行房卫生。 2、晚婚少育。 3、行房有度。 4、适龄独宿。 三、禁欲对健康的危害 第四节 房事禁忌 一、欲不可纵 二、欲不可强 三、欲有所忌 一忌,醉酒同房 二忌,七情劳倦同房 三忌,天时与地势 四、欲有所避 一避,病期谨避房事 二避,女性四期避房事 三避,饱食过度 四避,强忍二便 第五节 房事保健按摩法 一、温灸肾俞、命门 二、按摩涌泉 三、摩击肾府 四、摩擦双耳 五、揉摩睾丸(仅适于已婚男子) 六、培元固本法(仅用于女子) 七、疏通任督法 第八章 其他养生法 第一节 音乐养生 音乐凭借其节奏、旋律、和声、音响四大要素 的有机组合,决定着乐曲松弛、紧张、庄严、喜悦、 悲哀,可唤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反应,通过中枢神经 系统的调整,改善心身状态,调整行为,恢复 动态平衡。 一、音乐养生的作用机理 1.中和之道 强调“中和之美”,和谐、自然, 非常宜于平衡身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2.调畅气机 当某种情绪过甚而致发病时,可以 用另一种“相胜”的情志来“转移”“制约”或 “平衡”它,从而使过度的情绪得以调和。 二、音乐养生方法 1.辨证施乐 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 与五脏(脾、肺、肝、心、肾)、五情(思、悲、 怒、喜、恐)五色(黄、白、青、红、黑)等相 结合,运用中医五行音乐结合不同体质有较好的 效果。 2.结合导引 运用音乐导引方法进行调心、调息、 调形,通过养心安神、吐浊纳清,运行气血,炼意 调神,尤适合精神过度紧张,身心失调诸疾患者。 3.结合精神心理调节 (1)顺志从欲法 (2)精神内守法: (3)认知引导疗法: 第二节 娱乐养生 琴棋书画是中国传统娱乐养生的主体, 也是古人养生的主要方式之一。抚琴、 弈棋、作书、绘画皆可修身养性、畅达情志、 宁心益智、强身健体,从而达到益寿延年的 目的。 一、抚琴 可以调和心身、畅达精神,锻炼手指,灵活大脑。 二、弈棋 弈棋能给人以高雅的享受,全神贯注的深思, 怡然自得的微笑,妙棋带来的欣喜,均有利于 养成坚强的意志和优良的性格。可见,弈棋是 调心的良药,修德的佳径。弈棋被誉为智慧的 体操、思想的竞技。 三、书画 书画家通过墨色、线条、结体的变化,追求一种 对立统一,协调一致的艺术境界,这是书画与养生 相通之处的基本点。养身以养心为先,心颐则体畅, 体畅则身心俱安。养心重在一个“静”字。写字作 画,则不“静”不能为,惟有“静”,方能怡情, 方能养性。同时,书画更是一门泻导心灵情感的 艺术,以抒胸中气,散心中郁也。 四、旅游 通过人与大自然接触,起到调整心态、解郁 强身的作用。 五、养花 对于脑力劳动者不仅是一种精神上的调节, 也是一种适度的体育锻炼。 第三节 沐浴养生法 沐浴养生法是用水、药剂或某些特定物质为介质, 以沐浴方式防治疾病的一种自然保健法。 1.温(热)水浴 温(热)水浴具有洁肌肤、畅气血、调精神的作用, 能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器官 营养状态,降低肌肉张力,减轻肌肉痉挛,使肌肉放松, 有利于消除疲劳。 2.冷水浴 冷水能刺激人的皮肤,引起神经兴奋、皮肤血管 收缩,使血液回流加速。可使血管弹性增强,有利于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高机体耐寒能力;受冷水刺激 人会不自主地深吸气,再转为深呼气,可吸入更多氧, 呼出更多二氧化碳,有利于预防呼吸系统疾病;冷水 刺激可使肠蠕动增强,有利消化吸收。 3.矿泉浴 温泉性味辛热有微毒,可除疥癣诸疮毒, 有温通经络、活畅气血、化瘀舒筋作用。另外, 温泉浴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有镇静、 止痛、催眠效应;其次,能提高钙排泄量, 适用于糖尿病、痛风、肥胖病、性欲低下者。 4.桑拿浴(熏蒸浴) 5. 药浴 6.日光浴 7.空气浴 8. 足浴 第四节 色彩养生 色彩养生就是从视觉上保持人生理的平衡状态, 使机体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一、色彩养生的作用及其原理 五色配五脏、五志是中医色彩养生的理论基础。 加上色调、色温等的作用,以调节人的情志,即所 谓阅目以爽神。 1.冷、暖色法 冷色法:青、蓝、紫、绿色为冷色,使人感到清 凉、宁静、优雅、沉着,具有解热、镇静、定神 等功效,可用于阴虚阳亢、神情过激引起的病证; 暖色法:红、橙、黄色为暖色,使人感到温暖、 快乐,具有散寒补血、行气化瘀、令人兴奋等功 效,常用于各种慢性虚寒性病证、气血不足证、 神情抑郁证以及痰饮瘀血阻滞诸证。 2.七情分类 喜色法:红色、粉红色.使人喜悦,有制悲之 效,适用于情绪低落、易悲善泣、抑郁不乐者; 悲色法:黑色为主,亦可用白色,有制怒之功, 适用于易怒、过喜等;恐色法:黑色有制止过 喜的功效,适用于狂证、喜笑不休等;思色法: 黄色、浅蓝、淡绿有制恐和有利思维的功效, 适用于惊恐、思想不集中等。 3.调色补泻五脏法 根据五行生克理论,按虚实补泻原则选色,将 色彩划分为五大类,即红色类、青色类、黄色类、 白色类、黑色类。对大致相近、深浅不同的同类 颜色,一般认为,色浅者为补,色深者为泻。 二、色彩的应用 根据五行学说,青、赤、黄、白、黑五色各有 其脏腑所属,即白色入肺、赤色入心、青色入肝、 黄色入脾、黑色入肾。利用不同色彩可以分别 调整相应脏腑的功能。 1.木克土的病症 (如肝郁脾虚症、痛泻症),肝木色青,脾土 色黄,用青色(蓝、绿色)疏肝解郁,用黄色 (或用橙、橙黄色)益脾培土。此即泻肝补土法。 2.肺虚症 宜遵循五行学说“虚则补其母”之法则。肺为 五行之金,色白;金之母是土,色黄。可用黄色 以补土生金。 三、色彩养生实例 居室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空间,居室色彩养生 主要分三方面内容:一是室内颜色的调配。包 括墙壁、地面、用具、门窗、陈设、衣被、灯 光,甚至人员的衣着颜色等。二是在专门的治 疗室内进行“色光浴”。即根据病情的需要, 在治疗室内打上冷色光、暖色光或其他治疗光线。 三是用“颜色仪”,将各种颜色的电磁波放 大后,通过电线传导到患者体内产生疗效。 四、注意事项 (1)色彩的应用无论用什么色调,一般以浅 淡为宜。 (2)色彩的调和应尽可能简捷、明了,颜色 过多或杂乱会使人过度兴奋、烦躁。 (3)色彩的使用应考虑到年龄、喜好等。 第五节 香熏疗法 古代香熏疗法有佩、焚两类。佩饰药物、药袋来防病治病。 焚烧香药,香气较佩饰更为浓烈,其防疫、治病作用亦较强。 一、常用香熏方法 1、香佩法 2.香枕法 3.香瓶法 4.香炉熏法 (一)道家健身术 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 (二)佛家健身术 如达摩易筋经、天竺国按摩法、心意拳、罗汉十八手、 少林拳、等。 (三)武术健身术 中国武术的发源地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河南的中岳嵩山, 是佛教禅宗和少林派武术的发掘地;一个是湖北的武当山, 是道教和武当派武术的发源地。 第四节 常用传统养生功法 一、气功 (一)功法特点 气功是着眼于“精、气、神”进行锻炼的一种健身术, 它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等方法来调整精、气、神的和 谐统一。 (二)练功要点 气功的门派较多,然在功法上,大致可分为动、静两类。 无论是动功还是静功,在练功的基本要求上,大体是一致的。 1、调息、调身、调心 调息要求呼吸深长、缓慢、均匀;调身强调身体放松、自然, 以使内气循经运行畅通无阻;调心指在形神松静的基础上,意 守丹田,把心安定下来,排除杂念,以达到“入静”状态。 2、强调身心统一、松静自然 为了达到入静,要求意念和气息必须密切配合,呼吸放松, 舌抵上腭,用意念诱导气的运行。身体也要放松,姿势自然而 正确,方可达到身心统一,达到“入静”。 所谓松静自然,是指在气功锻炼中必须强调身体的松弛和 情绪的安静,要尽力避免紧张和解除紧张。在一种轻松自然的 情况下练功则可达到神气合一,形神会一,协调整体的目的。 二、太极拳 太极拳以“太极”为名,太极图呈浑圆一体,阴阳 合抱之象。是一种意识、呼吸、动作密切结合的运动, “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用意念指挥身体的活动,用呼吸协调动作, 融武术、气功、导引于一体,是“内外合一”的内功拳。 由于太极拳将意、气、形结合成一体,使人身的精神、气血、 脏腑、筋骨均得到濡养和锻炼。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 所以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作用,保证人体健康长寿。 (一)功法特点 太极拳的形体动作以圆为本,一招一式均由各种圆弧动作组 成。动静相随,虚实相间,圆活自然,变化无穷。拳形为“太 极”,拳意亦在“太极”,以太极之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太极拳 的锻炼要求手、眼、身、步法动作协调,注重内外合一,形神 兼备。 (二)练功要领 1、神静、意导 2、含胸拔背、气沉丹田 3、沉肩坠肘、体松 4、全身协调、浑然一体 5、以腰为轴 6、连绵自如 7、呼吸均匀 三、八段锦 八段锦是由八种不同动作组成的健身术,由于八段锦不受环境 场地限制,随时随地可做,术式简单易记易学,运动量适中, 老少皆宜,而强身益寿作用显著,故一直流传至今,仍是广大 群众所喜爱的健身方法。 (一)功法特点 在八组动作中,每一组既有其明确的侧重点,又注重每组间 功能效应呼应协调,八段锦通过动作导引,注重以意识对形体 的调控,将意识贯注到形体动作之中,使神与形相合;本功法 每式动作及动作之间表现出对称和谐的特点,形体动作在意识 的导引下,轻灵活泼,节节贯穿,舒适自然,体现出内实精神, 外示安逸,虚实相生、刚柔相济的神韵。 (二)练功要领 1、呼吸均匀 要自然、平稳、腹式呼吸。 2、意守丹田 精神放松,注意力集中于脐。 3、柔刚结合 全身放松,用力轻缓,切不可用僵力。 站式“八段锦”: 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 调理脾胃需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 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 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 坐式的“八段锦”(为明代冷谦所编 ) 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微摆撼天柱,赤龙搅水津。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 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频。 河车搬运讫,发火遍烧身。 第五章 针灸养生法 针灸养生法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针刺和艾灸 等方法通过作用于机体的经络腧穴系统,激发经气、调 整脏腑而产生防治疾病、养生保健效应的一种养生保健 疗法。 第一节 针灸养生的机理 针灸养生法是通过经络所具有的传导内外感应的 生理功能,实现补虚泻实、调节脏腑、平和阴阳而 防病健身的。 一、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二、平衡阴阳、协调脏腑 第二节 针灸保健方法 一、常用的针灸保健法 1.毫针刺法 2.灸法 3.拔罐 4.穴位敷贴 5.刮痧 二、常用针灸保健穴位 1.关元穴 2、命门穴 3、足三里穴 4、中脘穴 5.神阙 6.膏肓俞 7.大椎 8.涌泉 9.气海 10、三阴交 11.太溪 12、太冲 13.曲池 14.合谷 三、针灸养生的手法 保健针刺,着眼于强壮身体,增进机体代谢能力。 旨在养生延寿,多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 四、针灸养生的注意事项 (一)掌握保健防病时机 1.注意日常保健 2.积极早期预防 3.注意因病而异 (二)采用安全有效少痛苦的疗法 1.刺激方法要适宜 2.穴位宜少而精 3.刺激量小而轻 第六章 按摩养生法 第一节 按摩养生的作用 (一)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二)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三)培育元气、防病延年 第二节 常用按摩养生方法 一、穴位按摩养生法 1.擦涌泉 具有温肾补肾健脑、调肝健脾安眠、 改善血液循环、健步的功效,可强身健体,也可 防治失眠心悸、头晕耳鸣等症。 2.揉丹田 具有健肾固精,改善胃肠功能的作用。 3.按肾俞 具有强肾壮腰,防治肾虚腰痛、风湿 腰痛、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腰部疾患 的作用。 4.摩中脘 具有改善消化系统、调整胃肠道的功能 的作用。 5.搓大包 有调理脾胃、疏肝理气、清肝利胆之功效。 6.揉肩井 具有防治肩周炎、颈椎病。 7.擦颈劳 有舒筋活络、消除颈部疲劳,防治颈椎 病、血管牲头痛、脑血管病的功效。 8.搓劳宫 养心安神,调和内脏,活血润肤等功效。 9.揉太阳 防治头痛头晕、眼花视力下降。 10.点睛明 具有养睛明目的作用,可以防治近视眼、 视疲劳。 11.点环跳 可以舒筋活络、通利关节,能防治坐骨 神经痛、下肢活动不利、腰膝酸软等症。 二、保健防病按摩法 1.益气固表按摩法 (1)搓大鱼际: (2)按揉太阳穴: (3)推摩双颊: (4)刮擦鼻: (5)按揉迎香: (6)按揉风池: 2.开窍醒神按摩法 (1)印堂回春法: (2)按揉神庭法: (3)分推坎宫法: 3.养颜聪耳按摩法 (1)双手摩擦至温热,再摩擦耳轮20次。 (2)以拇指与食指向下拉耳垂5次。 (3)食指、中指与大鱼际对合向上提拉耳尖10次: (4)四指与掌心对合向后推拉耳轮10次。 (5)五指点压眼部穴位,从眼部向上推至脑后。 (6)点压风池,顺逆时针各揉15圈。 4.益气健脾按摩法 (1)用温水沾施术者的拇指桡侧指腹,放在对方的 拇指挠侧缘赤白肉际处,自指尖推至指根30次。 (2)以掌心或四指并拢,按顺时针方向,揉摩整个 腹部30次。 (3)以拇指指腹揉足三里100次。 (4)捏脊: 5.养肺平肝按摩法 (1)清肺: (2)平肝: (3)清天河水: 6.宁心安神按摩法 7.健脑益智按摩法 8.润肠通便按摩法 (1)摩神阙: (2)揉天枢: (3)按足三里、上巨虚穴: 9.平肝降压按摩法 (1)推头: (2)抹前额: (3)顺气: (4)浴腰: (5)捏手掌: 3、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健脾和胃,宁心安神, 渗湿利水之功用。 4、山药味甘,性平。具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之 作用,多用于体弱多病的中老年人。 5、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具有健脾、补肺、 利尿之效用。 (二)养血类 1、熟地味甘、性微温。有补血滋阴之功。 2、何首乌味苦甘涩,性温。具有补益精血, 涩精止遗,补益肝肾的作用。 3、龙眼肉味甘,性温。具有补心脾,益气血之功。 4、阿胶味甘,性平。具有补血滋阴,止血安胎, 利小便,润大肠之功效。 5、紫河车味甘咸,性微温。具有养血、补气、 益精等功效。 (三)滋阴类 1、枸杞子味甘,性平。具有滋肾润肺,平肝 明目之功效。 2、玉竹味甘、性平。养阴润肺、除烦止渴, 对老年阴虚之人尤为适宜。 3、黄精味甘,性平。有益脾胃,润心肺,填精髓 之作用。 4、桑椹味甘、酸,性寒。可补益肝肾,有滋阴 养血之功。 5、女贞子味甘微苦,性平。可滋补肝肾,强阴明目。 (四)补阳类 1、菟丝子味甘、辛,微温。具有补肝肾、 益精髓、坚筋骨、益气力之功效。 2、鹿茸味甘咸,性温。具有补肾阳,益精血, 强筋骨之功效。 4、杜仲味甘,性温。有补肝肾、强筋骨、 安胎之功效。 3、肉苁蓉味甘咸,性温。有补肾助阳, 润肠通便之功效。 四、益寿延年方的组方原则 (一)动静结合 所谓药之静者,补益之品,多壅滞凝重,守而不走, 如补脾用甘、养血宜用阴柔之味; 药之动者,行气、活血之味,如四君子汤中之用茯苓, 四物汤之用川芎,归脾汤之用木香。 (二)补泻结合 虚者补虚,实者泻实,补中有泻,泻中有补,保证 补而不偏,泻而不伤,以达到养生益寿的目的。观于 六味地黄丸中,以熟地、山药、山萸肉之补,合茯苓、 丹皮、泽泻之泻,以共奏补益肝肾之功。 (三)寒热适中 在组方时,多寒、热相伍而用。如:在一派寒凉 药中,配以少许热药,或在一派温热药中,加少许 寒凉之品,使整个方剂寒而无过,热而无燥,寒热 适中,即得其中和,有养生益寿之功,而无寒热过 偏之害。韩懋的交泰丸(黄连、肉桂),便是寒热 并用的代表方剂之一。 (四)相辅相成 方药中常常可看到,有补有泻,有升有降,有塞 有通,有开有阖,有寒有热。开、阖、补、泻合用, 则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守而不呆,流通畅达;升、 降、通、塞并用,则清、浊运行有序,出、入得宜。 五、益寿延年“名方”举例 (一)健脾益气方 本类方药均以培补后天脾胃为主,辅以其他法则, 兼而用之。 1、人参固本丸(《养生必用方》) 【成分】人参、天门冬、麦门冬、生地黄、熟地黄、白蜜。 【功效】益气养阴 【主治】气阴两虚,气短乏力,口渴心烦,头昏腰酸。 2、大茯苓丸(《圣济总录》) 【成分】白茯苓、茯神、大枣、肉桂、人参、白术、 细辛、远志、石菖蒲、干姜、甘草、白蜜。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散寒。原书云:“服之去万病, 令人长生不老。” 【主治】五脏积聚气逆,心腹切痛,结气腹胀,吐逆食 不下,姜汤下;羸瘦,饮食无味,酒下。 3、资生丸(《兰台轨范》) 【成分】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陈皮、 麦芽、神曲、薏仁、白扁豆、山楂、砂仁、芡实、桔梗、 甘草、藿香、白豆蔻、川黄连、白蜜。 【功效】健脾益胃,固肠止泻。 【主治】老年脾虚呕吐,脾胃不调,大使溏泄,纳食不振。 4、八珍糕(《外科正宗》) 【成分】茯苓、莲子、芡实、扁豆、薏米、藕粉、 党参、白术、白糖。 【功效】健脾养胃,益气和中。 【主治】年迈体衰,脏腑虚损,脾胃薄弱,食少腹胀, 面黄饥瘦,腹痛便溏等。 (二)益肾方 历代方书所载之延年益寿方剂,以补肾者居多, 其法有补阴、补阳、阴阳双补等。 1、乌麻散(《千金翼方》) 【成分】纯黑乌麻,量不拘多少。 【功效】补肾润燥。原书云:“久服百病不生;常服 延年不老,耐寒暑”。 【主治】老年肾虚津亏,肌肤干燥,大便秘结。 2、胡桃丸(《御药院方》) 【成分】胡桃仁捣膏、破故纸、杜仲、萆薢。 【功效】补肾气,壮筋骨。 【主治】老年人肾气虚衰,腰膝痠软无力。 3、延寿丹(《丹溪心法》) 【成分】天门冬、远志、山药、巴戟天、柏子仁、泽泻、 熟地、川椒炒、生地、枸杞、茯苓、覆盆子、赤石脂、 车前子、杜仲炒、菟丝子、牛膝、肉苁蓉、当归、 地骨皮、人参五味子、白蜜。 【功效】滋肾阴、补肾阳。 【主治】治疗老年人腰痠腿软,头晕乏力,阳萎尿频。 4、十全大补汤(《寿世保元》) 【成分】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 熟地黄、黄芪、肉桂、麦门冬、五味子、炙甘草、生姜、 大枣。 【功效】健脾益肾 【主治】治老年气血衰少,倦怠乏力,能养气益肾, 制火导水,使机关利而脾土健。 5、枸杞子丸(《圣济总录》) 【成分】枸杞子、菊花、肉苁蓉、远志、山萸肉、 柏子仁、人参、白茯苓、肉桂、黄芪、牛膝、生地黄。 【功效】补肾养心。原书云:“平补心肾,延年驻颜。” 【主治】老年人肾虚腿软,夜寐不佳。 6、二精丸(《圣济总录》) 【成分】黄精、枸杞子、白蜜。 【功效】滋阴补肾。原书云:“常服助气益精, 补填丹田,活血驻颜,长生不老”。 【主治】老年人阴虚不足,头晕耳鸣,口舌干燥。 第四章 运动养生法 第一节 运动养生的作用机理及原则 一、作用机理 (一)壮体强身 (二)安神益智 (三)美容养颜 (四)预防衰老 (五)延年益寿 《六》通络止痛 二、运动养生的原则 (一)动静结合 其一是指在传统的运动方式上动功与静功相互配合。 其二是指在传统的功法锻炼时,要动中有静,即在外形 动作的条件下,思想安静,注意力集中,即所谓以静寓动, 动中有静。 (二)练养相兼 (三)循序渐进 练养相兼是指锻炼与休养并重,即练中有养,又练又养, 这对于体质较差及慢性病患者尤其重要。 运动养生要遵循由初级到高级渐进而上的客观规律;要注 意掌握运动量的大小,运动量太小达不到锻炼目的,起不到 健身作用;太大超过了机体耐受的程度,反而会使身体因过 劳而受损。 (四)持之以恒 运动养生要有一个时间积累的过程,效果是随着运动 进程而逐步显现出来的。“功练千遍,其效自见” 。 第二节 运动养生的特点和优点 一、运动养生的特点 (一)以中医学基础理论为指导 运动养生是以自我调节为主的一种主动锻炼方法,是以 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以养精、 练气、调神为运动的基本要点。 (二)意、息、形的协调统一 强调意念、呼吸和形体的配合,即所谓意守、调息、 调身的统一。意守指意念专一;调息指呼吸节律的调节; 调身指形体运动形式;统一是指三者之间的协调配合。 (三)集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 (四)顺应自然界四时变化以养生 在进行运动养生锻炼时,根据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一年 节律性变化规律选择不同的运动养生方法。 二、运动养生的优点 (一)简单方便,易于掌握 (二)经济实用,灵活多样 (三)寓练于乐,愉悦身心 (四)防病强身,治病祛疾 第三节运动养生的形式和流派 一、形式多样的民间健身法 二、自成套路的系统健身法 这类运动健身方法往往是建立在民间健身法基础之上的, 在一定理论指导之下,有目的、有具体要求、需要经过学习 和训练才能掌握的健身法。 以情制情:根据中医情志及五脏间的生克关系,用互相制约、 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借以达 到协调情志目的方法。 (1)以怒制思 (2)以喜制悲 5、长乐寿高,笑出健康 笑出健康好身体,笑出愉快好生活。 6、养心妙方,学会欣赏 欣赏,乃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情趣之谓是养心的 一个好方法。 第二章 起居养生 起居养生是指将生活作息涉及的各个方面 ,进行科学 安排,使之有序有度,与生命及自然规律相应的养生方 法。 第一节 起居养生的原则 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第二节 起居养生的内容 一、安于居处 (一)居住的外环境 洁净而充足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充沛的阳光,良好的 植被,幽静秀丽的景观,交通便利,生活及社会服务设 施齐全等。 (二)居室的内环境 1.高低 2.朝向 坐北朝南为佳 3.采光 4.通风 5.湿度与温度 温度总以22℃-25℃为宜, 相对湿度以40%-60%为宜。 6.美化 二、衣着服饰 (一)顺时顺地着(更)衣 不同的地域环境与季节气候都决定着人们的着衣、更衣。 (二)顺人着衣 性别、年龄以及职业不同,人们对服装的需求各异,然总 以宽松、舒适为佳。 三、通畅二便 大小便是人体新陈代谢中排除废物的主要形式,也是水谷 传化的最后一道程序。 (一)通畅大便保健法 1.调节饮食 2.排泄有时 3.运动按摩 (二)清利小便保健法 1.饮食调摄 2.排尿及时 3.便势与用力 4.导引按摩 四、睡眠养生 睡眠养生,就是根据自然与人体阴阳变化的规律,采用合理 的方法与措施,以保证睡眠质量,消除机体疲劳,养蓄精神, 达到抗衰防老防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一)中医学的睡眠理论 1.昼夜阴阳消长与寤寐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2.营卫运行与昼精夜瞑 3.脏腑功能与睡眠 (二)睡眠养生的作用 1.解除疲乏 2.还精养脑 3.扶助正气 4.调养精神 5.促进生长 6.美容 (三)睡眠质量的评判 1.入睡快 2.睡眠深 3.无起夜 4.起床快 5.精力旺 (四)睡眠养生的具体运用 1.睡眠时间 (1)多时睡眠与少时睡眠: (2)因时睡眠:春天宜晚卧早起,夏天宜晚睡早起, 秋天宜早睡早起,冬天宜早睡晚起。 (3)因人定时: (4)子午觉: 2.睡前准备 (1)饮食、饱食勿卧 (2)寝前要保持心境平和 (3)睡前自我按摩 (4)睡前用热水泡足 “热水洗脚,如吃补药” (5)睡前饮水 3.睡眠的环境: 创造良好的卧室环境 4.睡眠的卧具 (1)床铺: 硬板床相比现代的席梦思而言,对人体健康有 很多的优点。 (2)枕头: 枕头的选择在于高度与枕芯 (3)被褥:被以轻柔、保暖、宽大为宜 5.睡眠的卧向: 是指睡眠时头足的方向位置 (1)寝卧东西双向 (2)寝卧恒东向 (3)避免北首而卧 6.睡眠的姿势: “侧龙卧虎仰摊尸” (1)仰摊 (2)卧虎 (3)侧龙 第三章 食药养生法 食药养生是指利用食物或药物来调整机体状态, 以增进健康、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 第一节 食药的养生作用及原则 一、食药的养生作用 (一)强壮身体 (二)预防疾病 (三)延年益寿 二、食药养生的原则 (一)五味调和,合理搭配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二)因人施食(药),顾护脾胃 用食物或药物养生保健,其目的在于调和气血, 平衡阴阳。因此,必须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 性别等不同特点,选择适合的养生食药。 (三)食药养生禁忌 1.患病期间一般饮食禁忌 (1)生冷 (2)黏滑 (3)油腻 (4)腥膻 (5)辛辣 (6)发物 2.病证的饮食禁忌 3.服药禁忌:忌口 4.食物禁忌 第二节饮食养生 饮食养生,就是按照中医理论,调整饮食,合理地 摄取食物,以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养生方法。 目的在于通过合理而适度地补充营养,补益精气, 并通过饮食调配,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颇,达到增进机 体健康、抗衰延寿等目的。 一、饮食定量、定时 (一)定量 定量是指进食宜饥饱适中。“早饭宜好, 午饭宜饱,晚饭宜少” (二)定时 定时是指进食宜有较为固定的时间。 二、饮食卫生 (一)饮食宜新鲜 (二)宜以熟食为主 (三)因时因人制宜 三、进食保健 (一)进食宜缓 (二)食宜专致 (三)进食宜乐 1、进食的环境要宁静、整洁 2、进食的气氛要轻松愉快 3、轻松、柔和的乐曲有助于消化吸收 四、食后养生 (一)食后摩腹 (二)食后散步 (三)食后漱口 第三节药物养生 运用具有抗衰老作用的药物来达到延缓衰老, 强身健体目的的方法,即是药物养生。 一、药物养生的机理 (一)固护先天、后天 以护脾、肾为重点,并辅以其他方法,如行气、 活血、清热、利湿等以达到强身、保健的目的。 (二)着眼补虚、泻实 无论补虚、泻实,皆以补偏救弊来调整机体, 起到益寿延年的作用。 (三)意在调理阴阳 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使其复归于“阴平阳秘” 的动态平衡状态。 二、药物养生的应用原则 (一)不盲目进补 (二)补勿过偏 (三)辨证进补 (四)盛者宜泻 (五)泻不伤正 (六)用药缓图 三、常用益寿延年中药 (一)补气类 1、人参味甘微苦,性温。大补元气,生津止渴, 对年老气虚,久病虚脱者,尤为适宜。 2、黄芪味甘,性微温。补气升阳,益卫固表, 利水消肿,补益五脏。久服可壮骨强身,治诸气虚。 二、和谐社会 社会的各种因素都可以通过情绪的中介和机体功能的失调引 起疾病。并且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出现相 应的变化。 三、有常有度 有常,指遵循一定的常规、规律;有度,指在一定的数量、 范围之内;即在日常生活和医疗保健活动中遵循规律,不要 太过,也不要不及,保持一种平和、稳定、协调的生理状态。 第五节 保精养气 一、内养正气,外慎邪风 (一)内养正气 正气的虚衰是疾病的发生和早衰形成的主要原因。“正气”, 是指维护人体脏腑生理功能健康的动力和抵抗病邪的抗病能力。 1、是人体阴阳协调、气血充盈、脏腑经络功能正常的象征。 2、是抵御外邪、防病健身和促进机体康复的最根本的要素。 (二)外慎邪风 保护正气的同时,也注重对邪气侵入的预防。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避虚 邪以安其正”。 二、保精养气重在脾肾 (一)保精护肾 肾为先天之本,肾之精气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全部过程。 古人反复强调肾之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衰老的速度。 所以,历代养生家都把保精护肾作为抗衰老的基本措施。 (二)调养脾胃 一是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 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二是脾胃是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 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 平衡。 第六节 持之以恒 养生保健不仅要方法合适,而且要经常坚持不懈地努力, 才能不断改善体质。只有持之以恒地进行调摄,才能达到 目的。 一、养生贯穿一生 在人的一生中,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最终寿限,因此,养生 必须贯穿人生的自始至终。且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养生方法。 二、练功贵在精专 1、练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选择功法。古人云:药无贵贱, 中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者妙。 2、功法选定之后,就要专一、精练。切忌见异思迁,朝秦暮楚。 3、遵循功法的自身规律,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去练, 不可急于求成,练得过多过猛。 三、养生重在生活化 提倡养生生活化,就是要积极主动地把养生方法溶化 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只要把养生保健的思想深深扎根 生活之中,掌握健身方法,就可做到防病健身,祛病延年, 提高健康水平。 中篇 常用的养生方法 第一章精神养生法 精神,主要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情绪、性格等心理 活动。 精神养生法,是在中医“形神一体”观的指导下,通过 调摄精神、舒畅情志、怡养性情,以保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 延年益寿的一种养生法。 第一节 情志与健康 一、情志的含义 情志是七情和五志的概称 ,中医学将人的各种正常的情绪 体验概括为喜、怒、悲、思、恐五种,并纳入了五脏系统模式, 即所谓“五志”。将影响人体健康的各种情志致病因素概括为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简称“七情”。 二、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 人的情志变化是由内外刺激引起的,即外源性因素、内源性 因素。如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病理因素等都是导致情志变动的 内外因素。 (一)社会因素 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的变迁,可引起情志变化而生病。 (二)环境因素 在自然环境中,有些非特异性刺激因素作用于人体, 就可使情绪发生相应变化,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 通过“心神”的主导作用而反馈在精神方面的表现。 (三)病理因素 机体脏腑气血病变,也会引起情志的异常变化。 三、情志对健康的影响 (一)情志刺激的性质与程度差异 1、七情之中,有六情属恶性刺激,唯有喜属于良性刺激。 2、情志致病与其刺激程度的强弱有关。根据情志刺激 的程度,可分为暴发性和渐进性刺激两大类。 (二)情志变化的个体差异 人的体质有强弱之异,性格有刚柔之别,年龄有长幼之殊, 性别有男女之分。因此,对同样的情志刺激,则会有不同的 情绪反应。 1、体质差异 不同体质特点的人对情志刺激产生的好发性不同。 2、性格差异 一般而言,性格开朗乐观之人,心胸宽广,遇事心气平静 而自安,故不易为病;性格抑郁之人,心胸狭隘,感情脆弱, 情绪常激烈波动,易酿成疾患。 性格耐受性的差异,与人意志的勇怯密切相关。意志坚定者, 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感情,使之免于过激;意志怯弱者,经 不起七情六欲的刺激,易做感情的俘虏,必然发生病变。 3、年龄差异 4、性别差异 男性属阳,以气为主,性多刚悍,对外界刺激有两种倾向: 一是不易引起强烈变化;一是表现为亢奋形式,多为狂喜、 大怒,因气郁致病者相对少些。女性属阴,以血为先,其性 多柔弱,一般比男性更易因情志而生病。 儿童多为惊、恐情志致病;成年人易怒、思为病;老年人 易为忧郁、悲伤、思虑所致病。 第二节 调神养神法 一、调养精神的基本原则 调神养神的基本原则是“独立守神”。指避免外界各种 因素的侵扰,不依赖外力,能动地对自己的精神、意识、 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以保持 生命活动的协调稳定,维护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平衡。 二、调养精神的主要方法 (一)养神 养神思想倡始于老子、庄子,主张“清静无为”。养神是 保持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稳定的关键所在。 1、清静养神 ( 1)少私寡欲,心安不惧 “少私寡欲”就是排除私心杂念,正确对待个人的嗜欲得失; 节制欲望,不溢其情,不淫其性,返璞归真,以保持生命的常 态,维护身心的和谐,尽享生命的乐趣。 (2)无视无听,抱神以静 庄子提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的养神方法,使目清耳静, 心静神凝。 ( 3)静默坐忘,收摄心神 静默坐忘的要领源于佛家或道家的修行方法。 2、动静结合,适度用神 静则养神,动则用神,静而不散,动而中节,动静结合, 适度用神是养生的重要方法。 (1)凝神定志,神用专一 静则凝神定志,动则神用专一。 (2)动静结合,适度用神 精神养生,贵在适度。适度用神,不仅能增强记忆力, 保持旺盛的精力而且能促进气血畅达,有助于脏腑功能协调, 抗御疾病,防止早衰。 (3)动形怡神 形与神俱 形与神可分而不可离,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 在养神的具体方法上,向大家推荐: 娱乐养神 休眠养神 “糊涂”养神 (二)养性 心神宜静,心静则神安,神安则真气和顺而寿。但人的个性 千差万别,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又在所难免。所以要有意识地不 断纠正自己固有的错误思维方式,提高自身心理的调摄机能, 通过修身养德,改善气质,优化性格,增强对来自内外环境 不良刺激的化解能力,排除负面干扰,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 寿的目的。因此,养生之道,必须注重道德修养和性情陶冶。 1、修身养德,近善远恶 孔子提出:“德润身”“仁者寿” ;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大德必得其寿” 。 据调查,古今中外德高者具有以下三大特征: 第一,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二,具有善良的个性人格。 第三,具有良好的处世能力。 修德,志为首--培养自己的远大志向和高尚品德。 修德,业为贵--要有言行一致的敬业精神。 修德,善先行--以善为本,不做坏事恶事。 怎样修身养德呢? 2.陶冶性情,改善气质 每个人的禀赋体质是有差异的,大部分人的认知、情感、 性格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注重陶冶 性情,能够改善人的心身机能,使气血畅达,气机调畅,因 而正气旺盛,健康长寿。 (1)性格开朗 性格开朗是胸怀宽广、气量豁达所反映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培养良好性格的基本原则是,从大处着眼,从具体事情入手,通 过自己美好的行为,塑造开朗的性格。 (2)情绪乐观 乐观的情绪是调养精神,舒畅情志,防衰抗老的最好的精神 营养。首先要培养开朗的性格,其次,对于名利和享受,要培 养“知足常乐”的思想,再次,培养幽默风趣感。 (三)养心 “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调适情志。 1.适度宣泄,勿令过情 (1)当人们面临巨大的情感压力时,及时适当地发泄情绪, 排出毒素。(2)情绪的宣泄要有一定的限度。 2.顺志从欲,调畅情志 所谓顺志从欲,是本着合情合理、适度适量的原则,顺从他人 的某些意愿,满足其一定的心理需求,以改善其不良情感状态, 祛除心理障碍的方法。 “六然”:就是“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 “失意泰然”“处事断然”“得意淡然”。 “四看”:就是“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怀” “临喜临恕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3.言语开导,排忧解烦 言语开导法,就是通过交谈,用浅显明白的道理,经过 说服教育,使其发泄心中屈情,了解内心郁情的性质以及 自己所能做的努力,主动解除消极的心理状态的一种疗法。 (1)告之以其败 (2)语之以其善 (3)导之以其所便 (4)开之以其所苦 4.移情变气,情志相胜 移情变气,为他人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有益于 身心健康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转移和分散其相对固定的 情志指向,移易、变更其精神意念活动,以达到调摄情志的 目的。 5.水土 6.温度 人类生活的气温以摄氏20度最为理想,过热过冷都会 影响人体代谢反应。 7.居住条件 住屋位置应尽可能在空气、水土和卫生条件较好的区域, 应光线充足、空气流通。 (三)社会因素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很多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都与激烈 的竞争,过度紧张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关系。 65%的病人,与社会逆境、失业、工作不顺利、家庭不和等 因素有关。 (四)精神因素 精神过度紧张会破坏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而致早衰。 (五)运动因素 适当的体力劳动和有规律的运动锻炼,是防止早衰、 健康长寿的有力措施。 (六)疾病与营养因素 1、疾病尤其老年性疾病可促进人的衰老而缩短寿命甚至 引起死亡。老年人92.5%患过一种以上的疾病。 2、饮食营养不当也是导致早衰的原因之一。 三、衰老的机理(中医学观点) (一)肾虚是衰老的根本 肾虚是人体衰老的根本原因,而其他脏腑对衰老的影响则是 间接的作用。 虞抟《医学正传·卷之一》的“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虚则 寿夭” (二)脾胃功能失调是导致肾虚衰老的重要机制 先天肾和后天脾的相互资生,是人体延缓衰老,防止早衰 的重要保证,而脾胃虚弱,功能失调,导致脾肾皆虚是衰老 的重要机制。 (三)脾肾亏虚夹实是衰老的基本病理变化 现代研究提出了多种邪实与衰老相关的学说,如痰浊说、 肝郁说、瘀血说、肠胃郁滞说等。其中痰浊和瘀血被公认 为是影响衰老的重要因素。 四、衰老的机制(现代医学观点) (一)自身中毒学说 1.大肠中毒说 2.代谢中毒说 (二)遗传学说 (三)免疫学说 (四)自由基学说 五、延缓衰老的现代实验研究 (一)从生物学途径的研究 (二)从物理学途径的研究 (三)从化学途径的研究 第四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法天顺地 一、顺四时而养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 (一)四气调神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 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二)顺四时调阴阳气血 人的阴阳气血随四季气候阴阳的变化而变化。“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津液而卫气 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三)顺四时调脏腑经络 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与人的脏腑经络组织在生理和 病理上有密切关系。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 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四)依四时防病 四季气候物候不同,出现季节性的常见病多发病;某些慢 性宿疾,往往在季节变化和节气交换之时发作或增剧。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故春善鼽衄,仲夏善病胸胁, 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二、顺昼夜而养 人的阴阳之气一天之内随昼夜阴阳消长进退也发生相应的 改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 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三、顺月之盈亏而养 人体的生物节律不仅受太阳的影响,而且还受月亮 盈亏的影响。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 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 卫气去,形独居。” 四、顺地域而养 地理环境的不同和地区气候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 着人体的生理活动。 《素问·异法方宜论》以:“东方之域……其民皆黑色疏理。 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西方者,……其民华食而脂肥, 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 第二节 形神共养 一、形神合一 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 第二节 形神共养 (一)神为生命之主 神,一是指人的情志、意识、思维、情感等内在特征;二是指 人的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三是指担任统帅和协调作用的心神。 (二)形为生命之基 形在人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和精、 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神以形为物质基础,“形具”才 能“神生。 形与神的关系,相当于形态与功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协调统一的整体。 二、养神养形 (一)守神全形 1、清静养神 在形神关系中,神起主导作用,“神明则形安”。 2、四气调神 3、疏导养神 4、修身怡神 (二)保形全神 形体是人体生命存在的基础,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 命才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 保形,首先要协调脏腑功能,使五脏精气充盛,则神轻气足, 情志正常;其次遵行自然规律,通过劳逸结合、坚持锻炼等方法 增强体质,保形全神。 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形体衰亡,则生命终结。 第三节 动静结合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 一、动静互涵 动与静互为其根,无静不能动,无动不能静,阴静之中 已有阳动之根,阳动之中自有阴静之理。 二、动静平衡 从生理而言,阴成形主静,是人体的营养物质的根源; 阳化气主动,是人体的运动原动力。 从病理而讲,不论是“六淫”所伤,还是“七情”所致 的病理变化,都是因为人体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发生障碍, 导致体内阴阳动静失去了相对平衡协调,出现了阴阳的偏盛 偏衰的结果。 三、动静结合 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老庄学派 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神;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一派, 主张动以养生,重在养形。 (一)静以养神 “静神”实指精神专一,屏除杂念及神用不过,尽量排除 杂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 (二)动以养形 (三)动静适宜 运动可促进精气流通,气血畅达,增强抗御病邪能力,提高 生命力,静而乏动则易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久即损寿。 动与静,一阳一阴,相互依存,不可偏废,也不可太过。 即劳逸结合、动静适度。 第四节协调平衡 一、协调阴阳脏腑 1、机体阴阳的协调是健康长寿的基础 一为天地阴阳与人体阴阳的协调。 二为人体内部阴阳之气的协调。 2、人体生命活动是以脏腑功能为中心进行的 五脏主藏精,能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主传化物,能受盛 和消化水谷,吸收精微,排泄糟粕。脏腑功能正常,阴阳协调, 同一脏或腑的阴阳也须协调。 及时调整失和的脏腑功能,恢复其协调关系,是养生的重要 原则之一。 (二)《内经》论养生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养生原则 (1)顺应自然 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养生最基本的出 发点与最重要的原则,要顺时养生。 (2)协调阴阳 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本标志与长寿的基础: 一是协调人与天地之间阴阳的和谐,二是协调人 体内部阴阳的和谐。 (3)积精全神 精气神为维持生命的三大要素,故保养之也就 成为养生的关键。三者中,精能化气生神,精是 生命之本而不可竭,故惜精、固精、积精是为全 神的前提;全神,则是通过精神调摄使神活动保 持正常,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形与神俱” 目的。 (4)疏通经络 《内经》构建了完整的经络学说,明确其作用为 “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 《灵枢.经脉》还指出:天寿过度者皆气脉常通, 故养生当以经络通畅、气血周流为要旨。 2.养生方法 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内经》创造了 许多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与技巧,如调情 志、慎起居、适寒温、和五味、节房事、 导引按跷、针灸等,几乎涵盖了当今所有 的养生方法。 一、道家学说与道教养生术 道教学说围绕着生命问题展开教理教义, 以此作为养生思想的枢纽,主要内容有: 1、导养得理、以尽性命 2、脏腑养生 第四节 完善(晋隋唐时期) 3、环境养生—“道法自然” 4、四时养生 5、饮食养生 6、起居养生 7、精神养生—“得道成仙” 8、形体养生 9、呼吸养生 10、服饵养生 11、丹功养生 -“外丹”“内丹” 二、佛教养生思想 佛教对中医养生学影响最大的莫过 于其“禅定”。禅定,又称参禅,取 静中求思之意。其对中医养生的意义: 一是清静调神、调心,使各种意念归 于静止;二是参禅,实为一种佛家气 功.从中进一步丰富中医气功养生的 内容。 三、三教归一及其与医学养生的融合 唐末五代及两宋又出现了“三教圆融” 的局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唐.孙思邈,其 在医药和养生实践方面作出了不 朽贡献,同时也是融道儒佛与医 为一体的先驱者,著《千金方》 等,是集养生术大成之作。 (一)以“治未病”为养生的基本原则 (二)将精神养生置于首位 以道为最高信仰、以道德修养为基础、 以清静无为为核心,并充分协调形神 关系,注意众术兼修的精神养生思想。 《千金要方·养性序》曰:“善养性者, 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三)以食养食疗为特色 是中医食疗学真正独立成为 专门学科的标志。 (四)房中养生形成体系 房中养生学说,包括房中养生之思想、 技巧、卫生、方药、防病等诸方面, 为 “性学”而奠基。 (五)重视妇幼保健 孙思邈是世界上最早从社会角度将妇幼保健摆在重要位置的医家。 (六)着力推广、普及养生功法 向人们宣传导引、吐纳、按摩等 养生方法。 第三章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生 命 一、生命的起源 《周易》认为,宇宙万物源于太极,《易?系辞上》云: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为阳 “--”为阴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道是生成万物,又隐含于万物之中的内在本源。 道家以精气名道,进而提出人的生命为天地精气所化, “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中医学借鉴了太极、道、精气的思想,提出“太虚寥廓, 肇基化元,万物资始。”而“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 命之曰人”。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中医养生》详解ppt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